

在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的今天,中小学教育如何培养适应未来科技浪潮的核心人才?
当一群中学生站在发布会讲台,向校领导演示自己开发的“校园文化大使”数字人——它能解答校园知识、指引教学楼位置、甚至创作编写剧本——这一幕正在北京景山学校的AI实践课堂变为现实。在国家政策强力推动“2030年前中小学普及AI教育”的背景下,世优科技与景山学校合作,以企业级数字人开发平台为支撑,开启一场“学AI、用AI、创造AI”的教育革新实验。
中小学AI教育:从认知到实践
2024年,教育部办公厅发布《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》,明确2030年前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。当前,北京、天津等20+城市已明确在中小学全面开设AI课程。然而,传统AI教育往往停留在理论认知层面,难以满足技术迭代对实践能力的要求。北京景山学校作为全国素质教育标杆,率先与世优科技合作,将企业级技术资源引入课堂,打破“纸上谈AI”的局限,通过沉浸式AI体验、项目制学习与创新实践,让学生掌握最新AI实践工具,学习如何用AI解决问题。
AI实践课程:创造你的智能伙伴
结合北京景山学校教学需求,世优科技成功打造出了一套适合中小学生使用的AI实践课程体系。该课程以“创造你的智能伙伴”为主题,以“认知-实践-创造”为主线,通过分阶段的教学设计,帮助学生逐步掌握AI的核心概念和技术要点。
认知期:技术启蒙与场景探索
通过世优科技技术专家的讲座,展示AI数字人在政务、教育、文旅、客服等领域的真实案例。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级数字人产品,如语音问答数字人、多模态交互数字人,并分组头脑风暴“校园场景数字人应用”——虚拟导游、学科助手、文化大使等创意雏形在此萌芽。
实践期:低代码工具与项目制开发
学生以小组为单位,在世优科技数字人开发平台上实操:从语音识别、表情驱动的基础功能,到配置知识库、调用API接口的中级技能,最终开发出具备实时交互能力的数字人应用。低代码工具降低技术门槛,让初中生也能快速搭建数字人原型。课程融合项目制学习与游戏化机制,注重培养学生的 AI 思维、工程协作与创新能力。每周小组路演既促进同学间的协作,又激发迭代优化动力。
创造期:校园服务成果落地
在课程尾声举办“AI数字人应用发布路演”,学生分组展示、讲解作品,优秀作品还能直接投入校园应用,将技术学习转化为真实问题的解决方案。课程采用 “过程 + 成果” 双轨制评价方式,从能力发展、成长记录和成果表现三个方面全面评估学生AI实践能力,还设立了 “AI 小工程师”“最佳协作”“创意之星” 等专项徽章,实时反馈学生的成长轨迹。
打造可复制的AI实践教育范式
世优科技以技术沉淀与教育场景深度融合为核心,构建了一套覆盖“工具-内容-场景-评价”的完整赋能体系,让前沿 AI 技术真正走进中小学课堂,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教育创新模式:
专家讲师团队:行业内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课程讲师,为学生提供专业、实用的指导和建议;
企业级平台降维应用:将复杂的数字人开发工具转化为适配教育的低代码平台,让学生快速上手;
AI数字人交互支持:采用AI数字人智能体平台+多模态交互终端+安卓平板/H5小程序组合,支撑数字人实时调试与展示;
校园真实场景驱动:学生开发成果直接服务校园,技术不再是冰冷代码,而是服务于真实需求的创造力。
当世优科技的数字人技术与北京景山学子的创造力碰撞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单个课程的成果,更是中国基础教育拥抱AI时代的缩影——“我们培养的不仅是会写代码的学生,更是能定义未来AI应用场景的创造者。”
这种校企合作的创新范式,或许将成为撬动中小学AI教育改革的关键支点——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数字世界中,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坐标。
